孙燕,见证中国肿瘤治疗的前生今世

2019-06-03

编者按:为庆祝第十届肿瘤多学科大会的召开,并助力国家卫健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的工作,大会决定制作“肿瘤多学科10年庆视频”及编写“肿瘤多学科10年专家访谈录”。我们将邀请国内著名肿瘤专家谈谈对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认识和临床实践,并寄语大会。专家访谈录将挖掘、记录我国肿瘤届顶尖专家的成长历程、思想、临床经验、发人深思的观点和人生感悟,以期传承、启发、激励后辈。访谈文稿编辑后编入大会会刊,并在国际肿瘤学杂志及网站、大会网站、大会微信号等线上平台发布。

向学者致敬!向领航者致敬!向思想者致敬!



孙燕,见证中国肿瘤治疗的前生今世


       已经九十岁的孙燕院士,在他不大的院士办公室里接受采访。说起中国癌症治疗,老人清楚流畅的讲述,了然于怀,如数家珍。作为中国内科肿瘤学的开拓者和学科带头人,孙老见证的中国肿瘤治疗的过往和现在,应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正在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肿瘤医院,就是“多学科治疗”的“缩微版”


建国初期,中国肿瘤学几乎一张白纸。被尊为“中国临床肿瘤学之父”的金显宅教授1942年在天津恩光医院和马大夫医院首创的“瘤科”,床位只有60张,仅以外科为主;被尊称为“中国放射生物学之父”的吴桓兴教授,1947年从欧洲回到上海中比镭锭医院做院长时,床位也只有40张,直到1954年改建为上海肿瘤医院,虽然床位和人员增多,但仍学科不全。

195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当时称日坛医院)建院之初,在金显宅顾问、吴桓兴院长和来自八路军医疗队的李冰书记领导下,有个影响深远的讨论:“把医院建成什么样的模式”?结论是:必须改变以前单科治疗为主的模式,建成一个“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模式。这一论证不仅正确地给当时的肿瘤医院定了位,而且就此决定和推动了中国临床肿瘤学的发展。


图1.jpg

上图为:1960年参加乳腺癌综合治疗查房(中坐着的是吴桓兴教授,他背后站立的是李冰书记,左一带白帽的是孙燕院士)


1959年,孙燕和周际昌两位青年医师开始创建中国肿瘤内科学专业,经过5年的努力,终于从5张病床、4种抗癌药物、2个医生,发展到了1965年的35张床位的独立病房。但随即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肿瘤被错误地认定为“高精尖”,初具规模的医院被拆散,孙燕被下放到甘肃定西。


图2.jpg

上图为:1965年日坛医院内科病房成立(前排中为李冰院长,后排左起叶祝三、蒋秉东、孙燕、葛秀山副院长、周际昌)


1964年他因编写科普书《肿瘤》去北京卫生局查阅肿瘤发病情况:1947年,北平协和医学院公卫系资料显示,肿瘤排在北京市东城区居民死因的第十一位。等到了医院恢复重组后,1972年他再次因编写《与肿瘤病做斗争》去卫生局查阅时,肿瘤已经在北京市居民死因中,跃升到了第四位。

严峻的肿瘤发病情况,激励着他在百废待兴的境况中,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李冰开始组织全国肿瘤死亡回顾调查,并绘制了第一张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癌症死亡分布图》;并由吴桓兴、金显宅组织编写了中国第一本肿瘤参考书:《实用肿瘤学》。

改革开放后,孙燕被派去美国“安德森肿瘤中心”学习、工作。他带着报国之志如期回国,并就此尽全力开始对国内医生进行培训,因为他知道,人才才是改变中国肿瘤治疗落后的关键。迄今为止,孙老已经培养肿瘤内科人才千余人,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80余篇,开发抗肿瘤新药80多种。

1996年,孙老主持了在我国举办的第三届“亚洲临床肿瘤学大会(ACOS)时根据中青年同道的要求,经过一年的筹备于1997年推动成立了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当选为ACOS指导委员会主任。由于他曾经担任WHO癌症部咨询委员会成员、为国际抗癌联盟(UICC)举办“亚太区肿瘤内科培训班”,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声誉,多次受邀参加ASCO“国际肿瘤学领袖会议”。他抓住一切机会介绍中国肿瘤内科的成就,这个努力终结硕果:201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被正式定为一级学会,是国际上仅次于美国ASCO的第二大专业学会。


图3.jpg

上图为:ASCO世界肿瘤学领袖(2006年)


如今,每年都有多个孙老的中国同行,在国际会议上作报告,传递中国肿瘤治疗的好声音。今年ASCO大会,来自中国的论文摘要数目仅次于美国,让孙老特别欣慰的是:中国的肿瘤研究,已经成了不可忽视的创新力量。


中国的肿瘤新药,得到国际认可


孙老自己说过:“肿瘤是一个古老的病,但肿瘤内科是一个全新的幼稚学科。”这个差距就是激励中国肿瘤药物研发的动力:1960年,孙老就开始了抗肿瘤新药的研发工作,那时,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制的N-甲酰溶肉瘤素,在1962年在莫斯科召开的第八届国际肿瘤大会上,与高剂量化疗治疗绒毛膜上皮癌的研究一起,引起了世界同行的赞誉,被称为“药物治疗有效控制肿瘤的典范”。

1998年以后,欧美国家研制的靶向药物开始进入我国审批,2004年,孙燕等一行7人赴苏格兰参加多国多中心INTEREST试验的启动会,当时就说:“什么时候能主持我们自己研制的抗肿瘤新药的发布?”所幸的是,这一愿望很快就实现了:

在国家“医药创新重大专项”的支持下,很多在国外有成的学者回国创业,“十五”期间研发出了重组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十一五”期间的埃克替尼(凯美纳)上市,“十二五”的原创新药西达本胺和阿帕替尼上市,都受到国际广泛关注。其中,西达本胺已经进入国际应用最广的《NCCN诊疗规范》……谈及这些,孙老信心满满:“十三五”期间,我们有希望上市的原创抗癌新药数目将会超过过去15年的总和!而且这些新药的其他适应症正在不断开发。

经年已久,时过境迁,中国肿瘤研究的艰辛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在创新引领之下,中国的肿瘤药物研发,正在进入快车道,这条道路开始通向国际了:2017年,中国正式加入原来只有欧美和日本组成的互相承认临床试验数据的组织ICH,成为创新国家的成员。

对此,孙老特意仔细解释说:这一举动意义非凡!因为临床试验的数据互相承认以后,中国研发的新药可以得到国外的认可,连新任的FDA主任Richard Padzur,也在美国AACR大会的报告中特别提出:“应当把中国的抗PD-1/PD-L1新药引入美国……”,至此,中国肿瘤人,终于可以与国际平等的对话了。


爱国,行医,为师,一生只这三个追求

孙老出生在中华民族危亡时期.,爱国”是那个时代青年人的人生底色,“救国救民”是他从小的心愿。从在高小寄宿学习时,他就萌生了“学医报国”的想法,在这个理想的驱动下,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948年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系,又在1956年顺利获得北京协和医院的医学博士学位,30岁时,孙老转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孙老现任国家癌症中心(NCC)国家新药(抗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癌症基金会(CCF)副主席、亚洲临床肿瘤学会(ACOS)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名誉主席和中国抗癌协会(CACA)名誉理事长。


图5.png

上图为:1993年被评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名医(右起谷铣之、黄国俊、孙燕、屠规益)


图6.png

上图为:2017CSCO终身贡献奖(中立为马晓伟部长)


作为中国内科肿瘤学开拓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孙老从1960年开始从事抗肿瘤新药的开发到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由他主持临床研究的我国自主研发的新药,包括N-甲酰溶肉瘤素、rh血管内皮抑素、参一胶囊、榄香烯注射液和盐酸埃克替尼均已上市,并因此获得科学大会奖、国家“七五”“八五”公关成果奖、国家发明二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和省部级奖多项……


图7.png

2008年重组血管内皮抑素(恩度)荣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图8.png

20112011年埃克替尼上市会


图9.png

2015年盐酸埃克替尼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


虽然早就荣誉等身,成就赫然,但老人的高远境界,始终流露在谦和的表情中和豁达的话语中,他不厌其烦地解释日益受到关注的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他认为,就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规范诊治。为了实现这个“规范”诊治,中国已经完成了12个肿瘤的规范制定,对此,孙老仍旧不放心的强调说:因为肿瘤性质的不同,有的肿瘤需要一年变更两次“规范”,非此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治疗初衷。

孙老说:他一生只有三个追求,做一个爱国者,做一个好医生,做一个好老师。回顾孙老60年的事业之路,这些他都做到了,在他践行了自己信念和理想的同时,中国的肿瘤治疗,也到了可以仰望星空,冀望幸福的时候。他晚年能为构筑“健康中国”宏伟计划贡献微薄力量,感到是毕生的光荣。


文/佟彤

摄像/云晓

    策划编辑/龙马


图片1.jpg


孙燕院士简介


他是著名临床肿瘤学家,我国肿瘤内科治疗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之一。现任国家癌症中心(NCC)国家新药(抗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癌症基金会(CCF)副主席、亚洲临床肿瘤学会(ACOS)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名誉主席和中国抗癌协会(CACA)名誉理事长。曾任WHO癌症部咨询委员、UICC教育委员和亚洲临床肿瘤学会主席。1984-1992年将人该院内科主任。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在发展专业、学科,推广综合治疗,开发抗肿瘤新药与中西医结合研究和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卓有贡献。曾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协和名医、杰出保健专家等称号,并获得中国医学科学院和CSCO终身成就奖、吴杨医学药学特殊贡献奖。因开发我国创新药物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2次、发明奖1次和省部级奖多项。培养博士生42人,硕士生4人。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编写《肿瘤化学治疗学》、《临床肿瘤内科手册》、《内科肿瘤学》、《肺癌》、《中西医防治肿瘤》、《黄芪》和《重组血管内皮抑素》等专著43部。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是我国内科肿瘤学开拓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自1960年开始从事抗肿瘤新药的开发已经半个多世纪。我由他主持临床研究的我国自主研发的新药,包括N-甲酰溶肉瘤素、rh血管内皮抑素、参一胶囊、榄香烯注射液和盐酸埃克替尼均已上市。并因此获得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二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和省部级奖多项。


更多专家访谈内容将陆续在本平台发布,请大家关注!


2019年第十届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新进展学术大会,将于7月19-21日四川成都召开,我们欢迎您的到来!

成都,不但有火锅有美景,还有老朋友等着您!


会务组联系方式:

电话:010-68218238    13051559919

邮箱:wetogether@126.com

网站:www.51med-meeting.com


请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会议最新消息

20180613


欢迎转发   欢迎留言   

欢迎发来您的参会照片

欢迎参会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